已近年底,虽然没有布置下来要写年终总结,回顾 2015 自己也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但是对所从事的医药行业来说,2015 年不管怎么算也应该是浓墨重彩的一年,医改、降价、GMP 全行业实施、2015 年版药典实施、审评积压、制度改革、法规修订、各种征求意见、试点执行纷至沓来应接不暇。
总觉得,至此之后,整个中国医药行业的现状将得到深刻的改变,当然,也会和深刻影响你我这样从业人员。作为身处大潮中的医药行业,企业或者渺小的我们,不去记录点什么,不去反思点什么,不去改变点什么,真的对不起这样的年份,于是就有了写这篇总结的想法,单纯的用以记录,就如一本书的封面所写的那样:记录本身,即是反抗。
同时,也借此总结,对参与过的近十几年来医药行业的运动做一次回顾,算作梳理也好,算作自审也罢,希望能在多年后,再次回顾,可以如《百年孤寂》行文所始那样,回想起那个遥远的下午。
轰轰烈烈的运动
要记录 2015,离不开两个词:改革和运动。我们先只说运动。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1998 年成立开始,每一届政府改革,这个部门都是风口浪尖,3 个名字 5 任局长,分分合合话题不断;2003 年从业至今,由它主导行业经历了 3 次主要的运动,回顾一下我记忆中的这些运动:
1. 2005~2006 年:911 运动
已经记不清当时文件的名称了,但是仍然记忆犹新的记得,业内对它的称呼是 911 惨案:2005 年还是 2006 年的 9 月 11 日,国家局下发文件,要求当时所有的申请省局重新组织核查。
虽然当时的药品审评积压也很严重,但是企业尚能接受,而且不少有能量的企业还是能够快速得到批准,所以,积压并不是促成此次 911 运动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起因,是当时一系列的药害事件,包括齐二药事件,欣氟事件,监管部门以及舆论都将这些药害事件归咎于药品质量,尤其是归咎于药物杂质(这也为后续杂质研究的高要求买下了伏笔),于是,911 运动开始了。
当时 911 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解决积压,而是解决造假问题,主要是药学部分和现场检查的造假。毫不夸张说,当时的造假已经是业内总所周知的,一个老手可以在有人配合情况下,在一到两周中完成一整套药物的申报资料,仿制药并不是仿制原研,而是「仿制」其他厂家的申报资料,资料雷同欲举不胜举。
在此种状况下,国家局组织省局配合的 911 运动查的是 2005 年 1 月到 2006 年 6 月左右 CDE 再审的申请,国家局的口号清楚明白,也不掩饰,就是一个字:撤。
检查前撤可以,检查期间撤可以,检查后可以撤,检查后的品种进国家局也可以撤,甚至是检查现场也可以撤。当时大家都明白怎么回事,也知道自己企业的问题,但是因为此次运动持续时间长(大概一年半的样子),大部分企业还是尝试进行另一波的造假来尝试掩盖上一波的造假。
当时从 2005 年年底到 2006 年 8 月,几乎没有放假,企业除了基本的生产任务外,全面配合此次检查,而作为当时的研发人员、注册人员,从制剂的研发到产品的分析,到样品的制备、生产,到原始记录生产记录的书写都得亲力亲为,根本没有时间去总结去思考,企业就是告诉你,在药物研发注册申报这块,没有事是你们干不了的,是不是挺无奈?
当时企业应对 911 的检查,也很粗暴和直接,一个是撤,大部分企业撤回的申请大概得占企业申请的 60~70% 左右;还有一个是放假,别笑,真的是放假,好多企业借着国庆和中秋的假期,直接放假一到两个月,检查人员到厂区一看,整个厂都放假了,还怎么查?
此次核查一直持续到 2006 年 10 月国庆,之后,CDE 申请数量大幅减少,造假问题也得到全面遏制,出了不少指导原则,翻译了一些 ICH 和 FDA、EMA 的指导原则对研发和生产领域进行约束,尤其是对化学药品杂质研究以及化学生化注射剂方面的指导原则,对后来杂质研究和注射剂产品的质量大幅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此次运动并没有解决医药研发领域技术水平低,重复性申请多,生产领域质量差等关键问题,而且造就了一大批略懂研发、稍懂生产、深刻理解注册法规的一大批「造假人员」(这是后话);同时,虽然撤回的品种很多,但是由于研发成本较低,批准文号的获得即使在当时的环境下也不是十分困难,因此企业的损失尚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