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价药“天花板”式的定价模式昨日被正式废除。
如业内预期,国家发改委昨日公布低价药定稿和目录清单。清单共包含533个品种,超过1100个剂型,在保持“化药3元、中药5元”以下这一标准不变的情况下,较此前征求意见时的890个剂型又有所扩容。
由于新政规定取消低价药品最高零售限价,并要求调动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合理优先使用低价药品的积极性,有分析指,此举意图从源头上解决临床常用低价药短缺的同时,也透露出新的药品价格管控导向,即引入市场调节机制,修正此前非专利、非原研、非独家品种“唯低价”招标的做法。该导向预计将对以生产普药为主的本土大型制药企业构成实质利好,但将对外资贵价药等品种形成抑制。
低价药清单出炉
作为对4月15日8部委联合发布由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研究通过《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的进一步落实,昨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并未超出业内预期。
据南都记者了解,在5月7日,北京、广州等地多个企业即已获悉国家发改委将正式出台低价药新政和药品清单。
昨日发布的清单显示,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中央清单总计包括化药品种283个、中成药品种250个,其中,中药独家品种占中成药品种约16%。
依照通知,上述药品清单公布后,各地价格主管部门须在今年7月1日前向社会公布本级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清单,并建立低价药品清单进入和退出机制,实行政府指导价的药品,符合低价药品标准的,价格主管部门要及时将其纳入低价药品清单。
“从政策上看,低价药品实行清单管理并动态调整,在日服费用内由企业根据市场、成本等要素进行自主定价,这不仅改变了原来最高零售价定价的‘天花板’模式,也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广药集团总经理助理黎洪的看法。
有助保证药品质量
一位熟悉低价药新政出炉过程的资深专家昨日对南都记者表示:“这一政策对老百姓而言,意味着低价药有了保证生产成本的底线,而这一底线将有助于保证药品质量。”
在质量保障性还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以往追求“唯低价”的举措,已令用药存在安全隐患。以安徽省此前的招标为例,即曾招出了1毛钱的牛黄解毒片和6毛钱的大输液,随后以苹果皮替代板蓝根入药的蜀中假药问题被曝光。
“发改委新的政策,其实突出的是在日费用‘西药不超过3元,中成药不超过5元’的前提下,让企业自主去调整自己的成本、价格,更多地引用了市场的机制。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既有的‘唯低价’政策的一种否定。而这种否定的目的是保障用药安全,举措则是鼓励大企业以微利换取廉价药市场,鼓励企业做品牌和质量。”前述资深专家进一步指出。
普药或变“白天鹅”
三精制药作为国内普药的典型企业,一度是哈药集团利润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但其最新披露的财报却显示,去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646万元,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的净利润更是亏损高达2527万元。
而低价药目录的落地,被市场普遍认为将哈药、上药、华药、广药等老牌大型制药企业产生实质性的利好。
据南都记者了解,低价药“中标死”已经是近两年来的一个普遍现象。医院和药店药品断货消息不断被披露,廉价基本药物短缺,导致患者无药可用或只能选择高价药的困境。
广东药学院临床药系陈吉生教授曾对8个省市基本药物招标采购进行分析,结果发现8省市共有44个目录内的品种没有企业中标;另有87种剂型没有中标产品,且未中标药物数量排在前3位的就有目前在中国老年患者中拥有极大需求的心脑血管系统用药。
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向南都记者坦言,因为按照日均费用不超过5元的标准,广药七成产品是属于低价药,目前广药集团2000多个品种批文中,将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