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专利悬崖、产品研发线生产力低等挑战,大型药企还必须想办法解决新兴市场的定价风险,尤其是中国市场,目前企业在大型医院的销售情况稍显冷清。
IMS Health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市场的药品销售额总共增加了17.01%。与前年超过20%的增长率相比,中国的药品市场因降价、政府限制使用抗生素等因素而呈现出增长放缓的趋势。
特别是阿斯利康和拜耳这两大在华跨国药企2012年第一季度的增长率与同行相比不太理想。
Cowen & Co.分析师Katherine Lu在接受《亚洲制药新闻》的采访时说,第一季度药品市场的总体增长率估计已经降至大约14%~15%。(尚无来自IMS Health的数据)
拜耳因其在中国市场的主要产品之一拜糖平(阿卡波糖)降价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拜糖平目前是中国市场上最畅销的口服降糖药。
拜耳CFO Werner Baumann在4月26日召开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2011年我们的降糖药在定价方面遭受了不利影响,这的确也影响到了我们2012年的在华业绩。”
就阿斯利康而言,情况可能更糟。虽然不像专利悬崖或者数个重要产品研发失败那样引人注目,但阿斯利康在新兴市场的业绩平平(发展新兴市场是阿斯利康增长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6月1日即将退休的CEO David Brennan而言的确是一大败笔。在正式确定继任者之前,CFO Simon Lowth将暂时代理CEO的工作。
阿斯利康曾经是中国市场上各大药企的领头羊;然而,自2011年尹旭东离职后,阿斯利康的在华业绩开始下滑。尹旭东曾任阿斯利康中国区总裁长达7年之久,后跳槽加盟诺华,成为新一任的诺华中国区主席。
据IMS提供的数据显示,阿斯利康2011财年仅12%的增长率是所有在华跨国药企中最低的,2012年第一季度也只升至13%,情形并没有太大的好转。
罗氏受一次性效应的影响
瑞士药企罗氏(Roche) 的2012第一季度财报也显示在华业绩增长缓慢,增长率在15%左右。不过,公司很快表示该数据是受到了2011第一季度一次性效应的影响,当时中国的一家分销商向罗氏下了“一大笔赫赛汀订单”,所以给2012第一季度形成了一个很高的基础对照数据。
罗氏提醒投资者应该关注公司的“市场实际销售额”(排除分销商的销售额),第一季度该指标就增长了29%,远远高于之前提到的市场增长率。
罗氏对于季度之间新兴市场业绩波动所作出的解释也被其他一些公司效仿,以应付投资者希望提高新兴市场透明度的强烈要求。
例如,诺华最近就扩大了新兴市场的定义范围,把更多的国家也纳入了新兴市场的范畴,以缓和财报数据的波动。
赛诺菲赶超阿斯利康
法国企业赛诺菲CEO Chris Viehbacher历来强调多样化和可持续增长战略,如今赛诺菲已经成为了新兴市场的领军企业,2011年公司销售额突破了100亿欧元。就中国市场而言,赛诺菲已经迅速摆脱了2011年10月中国区总经理兼亚洲区高级副总裁Thomas Kelly突然辞世所带来的影响。
2012年3月,赛诺菲宣布任命Jean-Luc Lowinski为亚洲区高级副总裁,工作地点在上海。Lowinski 于2003年出任拜耳医药保健中国区负责人,后被任命为拜耳医药保健亚太区负责人,并于2007担任日本拜耳Yakuhin的总裁。
Lowinski将直接向赛诺菲全球运营总裁Hanspeter Spek汇报,Spek目前正在参与实施赛诺菲在华的“积极扩大销量战略”以弥补降价带来的损失。
Spek之前在接受《亚洲制药新闻》的采访时曾经表示:“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市场,政府有理由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幸运的是,中国政府的确这样做了。因此,业界不能过分期望在销量扩大的同时价格还会稳定不变。”。
得益于全球最畅销的胰岛素来得时销售额增长64%,以及居于中国处方量最大药物之列的波立维(氯吡格雷)销售额增长23.7%,赛诺菲2012第一季度在华业绩喜人,与2011年同期相比销售额增长了24.1%,也高于2011年全年18.59%的总体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