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大国际医院召开的社会办医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上,来自政府、高校、医院和研究机构等的专家,共商社会资本办医院发展大计。
如果说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在几年前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按照当下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规划和居民的实际需求来看,激活社会资本的力量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政策的松绑搅动了资本的一池春水,社会资本兴办的医疗机构已不再是门诊和专科医院的“小打小闹”,大型综合性医院也在纷纷落地。然而,困扰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发展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日前,在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承办的社会办医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上,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大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等政府和高校领导,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李洪山、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常务理事长何梦乔、中国医院协会肿瘤医院管理分会主任委员赵平、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国恩等业界和学界专家,南京鼓楼医院原院长丁义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郭启勇、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党委书记陈安民、天津泰达心血管医院院长刘晓程、北医三院原副院长陈浩辉、广东东莞东华医院院长李镜波等全国知名三甲医院的院长三十余人,会议承办方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北大医疗产业集团CEO吕和东等就社会资本办医环境、面临的挑战和医院经营与发展等焦点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深入探讨。
本文为研讨会宏观政策部分的讨论内容。
国家政策的笃定
2015年3月,国务院正式公布《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每千人口床位数要达到6张。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表示,在各地细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在每千人口的6张床位中,要有1.5张以上的空间,预留给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体现了整个规划对社会资本办医的支持和安排。
郭燕红表示,国家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特别是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的格局,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因此,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当中举足轻重。
郭燕红指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有利于增加医疗卫生资源的总量,扩大医疗服务的供给,特别是完善服务体系。社会资本的进入也有利于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提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李克强总理特别提到要打造健康中国。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战略要求,没有全民健康就不可能有全民小康。因此,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健康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井喷
一定程度上,社会资本进入医疗系统的政策壁垒正在逐渐被打破。一些所谓的“玻璃门”和“弹簧门”正逐步被瓦解,这点可以从近两年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势头上得到很好的印证。
郭燕红透露,截止到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县以上医疗机构25862家,其中非公立医疗机构12545家,占医院总数的48.5%,在机构数量上比2013年增长了10.9%。2014年公立医院的诊疗人次是13.95亿人次,比2013年减少了43.2%,而非公立医院的诊疗人次3.25亿人次,比2013年增长了13.2%。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表示,从北京医疗机构的总量来看,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已不复存在,大约60%以上的机构是社会资本投资兴建,这里不仅包括医院,也包括私人诊所、门诊部等。社会资本投资的床位已占床位总量的16%。
在医疗服务总量上,北京年门急诊总量大约为2.38亿人次,出院病人大约是300万人次。在2.33亿的门急诊人次里,社会资本提供的服务大概占了总服务的20%。
在机构和服务总量之外,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的形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原来社会资本办医更多地集中在小的诊所、专科门诊和医院。但现在综合医院、大型医疗机构成立的数量和发展势头引领了我国社会资本办医的新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