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年6月1日起,国家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而在此之前,低价药去年就已率先“松绑”。国家取消部分低价药最高零售价,初衷是提升药企生产低价药食物积极性、减轻患者使用高价药的负担。但有媒体报道:“松绑”过后低价药价格应声上涨,涨价少则几倍,多的达上百倍。医院药房采购人员喊“采购难”,想买一种药,药厂报价贵的不敢选,报价便宜的又抢不到。而患者也有了新烦恼,以前花50元可以买到三种药,现在只能买两种甚至一种了。
低价药品价格是否真的大面积、大幅度上涨?这和取消绝药品政府定价有关吗?所谓“一放就涨”的理论是否又一次应验,大面积大幅度的涨价又是否真的存在?
去年,低价药定价正式松绑。今年广东省成为首批落实低价药挂网议价的省份之一。何为议价?简单说来,就是以往医院想买一种药,打开采购平台只能看见拼低价拼出来的一两家企业。而挂网议价后,则是所有生产这种药品的企业都会出现在平台上秀价格比品牌,医院自主选择。一位药企负责人提醒,不能把企业报价提高直接和涨价划等号。报价是要进行议价的,随着平台向医院公布成交价格,价格一轮一轮就降下去了。
不过,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经注意到了一些过度涨价的企业。虽然这些企业并没有突破低价药涨价每天“西药费用日均不超过3元,中成药日均费用不能超过5元”的标准,但仍将加以提醒:交易平台对于涨幅奇高异常的企业将进行预警,要说明一下理由。就是市场行为的确可以这样做,但是建议调整不合理报价。因为新的政策出来,如果每个企业都这么做,最终会损害新的政策。
那么政策落地后,广东低价药的价格总体看来到底涨了没有?不回答这个问题,对于低价药政策落地效果的一切讨论似乎就都有失坦诚。国药控股和广州医药是广东省内最大的药品批发商,在回答记者关于这一问题的提问时,他们给出了几乎相同的答案——低价药价格并不是一边倒的上涨,价格不变的仍然占大多数。 广州医药有限公司采购业务经理邓益锦说,按照现在的规则,按照进货成本价和招标企业与医疗机构议价的结果进行调整,其中3%是调低了价格的,9%是调高了销售价格的。也就是说和刚才国控那边一样,也出现了价格有升有降,并不是所有都涨价了。
而在这种类占比并不大的涨价药物中,涨幅又在多少呢?根据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的统计,通过议价,他们所购进700余种低价药品中,涨价的是少数。即使涨价,大多数涨幅在一倍以内。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孙冬梅说,直至目前共完成约150种低价药品议价交易,涨幅在30%以内的大约有80种,涨幅在30%-100%之间的大约有40种,涨幅在100%以上的大约有30种。总体而言,大部分厂家的提价幅度是相对合理的,涨幅高的基本上都是独家品种,大部分品种因为有很多厂家参加议价,还是把价格能降下来的。
涨价一倍以内,听起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形容价格平稳的的表述,那为何孙冬梅认为这样的提价幅度也是相对合理的呢? 孙冬梅解释,这是考虑到低价药品价格放开之前,许多药物的招标采购价格已经十余年未有大的调整:药企的人力物力成本都在上升,而且咱们药物的标准也是上涨的,所以这也是低价药价格上涨的原因。
一家生产维生素B的企业坦言,自家的产品价格的确从放开前的1.5元涨到了3.6元,虽然翻了一番还要多,但毕竟基数小,涨价后每瓶的利润也不过3毛钱。原来由于成本倒挂压根没法生产,如今涨了价,才有了生产意愿。而厂家生产意愿的恢复,反映在广州市越秀区某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采购员刘康超的工作中,就是价格放开后,一些新厂商出现在了平台上,使得部分缺货情况得到了缓解。
比如复方甘草溶液,原来是竞价的,也就是两块多,但是厂家根本就没有货,临床就没得用,放开以后我就用议价那里的就正常供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