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共2557字,分2页,当前第2页,快速翻页: |
30人,而有了健康大数据,可以同时管理200多人。为什么?一方面,精准匹配减少无效率问诊,另一方面,患者健康数据信息化,血糖、血压、饮食、运动一目了然。有了电子健康档案和数据分析,医生能精准干预,“互联网是医生智识的延伸,将大大扩展医生的服务半径”。
远程医疗推进,仍需医保跟进,建立医院间合理商业模式
日前,卫计委新闻发言人曾表示不得开展网上诊治,引发了人们对互联网医疗的担忧和争论。目前,无论春雨、阿里还是其他一些市场化尝试,均未涉及医疗行为,即没有检查、诊治、手术等。在互联网医疗这一新提法出现前,远程医疗同样基于互联技术,不同的是,远程医疗是医疗行为,并严格限定在医院对医院之间。
徐亮所在的同仁医院与至少六七十家县级医院有远程医疗合作。为此,医院专设一个科室,每天三四名大夫轮值,远程阅片或会诊,一天大约有100多名患者,相比同仁医院门诊一天数千名的接待量,这个数字还是小了些。“主要是人手不足”,徐亮提出,同仁医院本身就人满为患,而远程医疗的工作量、收入与门诊几乎相当,医院自然很难分出更多精力。
近些年,伴随推进医疗资源均等化、影像监测技术和信息互联技术发展,远程医疗迅速推进,也遇到一些制约。“发展要靠两方面,一是患者的需求,一是医院的动力。”徐亮提到,目前,远程医疗尚未与医保对接,同样的病,门诊报销,远程医疗不报销,患者就会有顾虑。另一方面,远程医疗尚无清晰的责任风险机制,远程医疗双方的法律责任和权利义务不清晰,也未形成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
“要化解风险,一是要建立标准,在诊断依据、诊断流程等方面实现标准化,有据可依。二是要有效监管,可利用第三方建立评估体系。而要实现合理的利益分成,还需要建立好的商业模式,政府与市场的力量相结合,利用市场或第三方的力量,让公立医院的资源效益最大化。”徐亮说。
移动互联技术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提高,传统医疗体系下资源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医疗展现出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要保障互联网与医疗业充分对接,还需政策合理引导,鼓励医疗资源合理流动,制定标准,宽进严管。”吴伟说,“同时,要让医保逐步投向预防阶段。”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徐亮曾把推动互联网医疗带到了今年两会上。“互联网医疗终将是趋势,未来,整个医疗行业将打破以医院为中心,转而以患者数据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健康为终极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