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头孢替安是医院使用最广泛的抗生素类药物,主治各种细菌引起的感染和炎症。哈药集团制药总厂是全国该药物主力供给药企,其产品于2004年进入上海市场,目前已占领二三级公立医院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然而哈药集团制药总厂正面临市场变局。从今年9月份开始,该公司生产的注射用头孢替安可能不得不退出上海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之前在上海市场上知名度并不大的海南全星制药有限公司的同类药品。
搅动市场格局的是今年2月底上海市推出的新型药品集中采购办法。
按照上海卫计委的设计,依托于上海市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的上海医健卫生事务服务中心(下称医健中心),5家三级公立医院和徐汇区、普陀区、杨浦区等6个区的医疗机构组成上海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集团采购联盟(GroupPurchasingOrganization,下称GPO采购),使用同一平台采购共计175种抗微生物类药品。
今年6月中旬,医健中心公布中选结果。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的注射用头孢替安产品出局。实际上,经过此次集中采购,目录用药替换率接近50%。面临出局尴尬的,不乏市场占率较高的药品和企业。
例如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头孢克肟胶囊和头孢硫脒两款药物在上海市场覆盖率均超过70%。而进入目录的,反而是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一些市场覆盖率不大的厂家.。
中选结果公布一个多月来,GPO采购模式遭到医药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的普遍质疑。7月25日,32家医药生产企业向上海卫计委提交联名质疑信。这些企业认为,此次GPO采购没有评审评分量化标准,也不公布评分排位,既不公开,也不透明。
医健中心则回应称,GPO采购不存在猫腻,由于采购以临床需求为先,所以不设统一的量化标准,而是采用综合评价模式。该模式以参与评审的专家意见为主,来决定是否入选药厂申报的产品。
此外,与深圳、福建等省份试行的集团采购中有明确药品总费用下降的指标不同,上海此次GPO采购前并未明确药品总费用将下降多少。财新记者比对上海物价局公布的《二、三级医疗机构医保目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标药品医院供应价格》与此次GPO采购的中选目录中的药品价格后发现,多数药品的降价幅度只有2%左右,个别药品价格还有微弱增长。
以用量较大的注射用头孢替安为例,物价局目录上,南京海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该类产品1克剂量价格为42.32元,GPO采购中选目录显示的价格是41.8元,降幅仅1.24%。
药价降幅微乎其微的原因是,此次GPO采购将原本国家新医改中计划取消的医院药品加成(即医院销售药品,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作价,卖给患者)以返点(即药厂将药品售价的一定比例额外支付给医院)的形式变相保留了下来。这有悖于国家相关政策。
参与此次GPO采购的医院人士向财新记者表示,由于遭受普遍质疑,现在GPO采购在医院执行环节已经搁置。大家都在观望事态发展,虽然医健中心还在推进GPO工作,打算在8月初恢复执行,但医院方面又觉得很矛盾,想等事态明确了在作决定。上述医院人士称。
模式之争
财新记者调查发现,在联名质疑信中署名的32家医药生产企业中,大多数仍然是此次GPO采购的中标企业。
这些医药生产企业向财新记者表示,在中选目录中,出现了一批无市场占有率、质量不高的产品,从而打乱了上海医药界原本稳定的市场格局。而医健中心对此并没有能让人信服的说法,整个评审评分环节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这就像学生参加高考一样,分数高的录取,分数低的淘汰,但这次的中标结果,许多『低分学生』却中选了,这不合常理。一位参与招标的医药生产企业负责人向财新记者表示。
还有厂家对财新记者表示:大家在上海医药界竞争多年,彼此了解,已经形成稳定的市场份额,现在那么多品种突然落选,你总要给我们一个说法和评审标准,否则我们内部的工作报告都没法写。
许多生产企业表示,上海2014年试点的带量采购模式就很公开透明。这种模式首先给药品设定了极高的质量门槛,而后要求各个产品报出最低价格,决出中选的产品。相对而言,这种模式更加清晰,让人输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