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访部分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发现,分级诊疗“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走访中,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分级诊疗的背后,必定是利益的博弈,要想真正实现,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走访:“空壳社区医院”,35张病床住了1个病人
5月30日上午11点,焦作市解放区王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门前,各种小商贩的摊子摆满了马路两边。不过,走进院内,人一下子会感觉清静很多。
这是一个由乡镇卫生院改造而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三层小楼环绕成一处安静、整洁的院落,在这个院子一楼,发热门诊、妇科诊室、中医康复室、肠道门诊等常见病门诊一应俱全。
不过,偌大的院子内人员稀少,二楼和三楼的很多房间是大门紧锁。
“我们5个医生坐诊,每天平均门诊量100多人次。”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医生说。
相比于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则屈指可数。
该中心主任卢德刚介绍,中心共有60多名职工,床位35张,采访当天,住院病人只有1位88岁的老人。
“老人是脑供血不足,来这输了一点扩张血管的药。”当天,一名值班的护士说,这里的病人从来没有住满过,大多时候是一两人,疾病高发期病人会多点,有五六人。
推开一间病房,记者发现,虽然这是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住院环境和很多大医院不相上下,房间内,不仅有空调、电视机,同时床头边还配备有电子呼叫器。
“以这个三人间为例,每人每天的床位费是5元。”这位护士说。
据了解,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辖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全街道5万余常住人口服务,是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场所。
探究:三大原因成“绊脚石”
这样一个价格低廉、环境优美的医疗机构,为何来看病的人不多?提及这个问题,卢德刚和该中心书记李永青也很无奈。谈及原因,两人认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设备
“就我们中心来说,目前只有一台彩超、心电图和一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连最常见的放射科DR都没有。”李永青说,碰见咳嗽气喘的病人,他们的医生只能全靠听诊器来判断,有时需要拍个片确诊下,但是由于没有DR设备,他们只能告诉病人先去其他医院拍个片子,然后再来。
“可是人家一旦去大医院拍片了,谁还会再回头找你看病?这相当于咱们自己虽不情不愿,但还是变相地将患者推给了大医院!”李永青说。
药品和大医院不对接
“我们中心有200多种药物,都是基本药物。”卢德刚说,但是因为用药习惯问题,很多老百姓改变不了,比如板蓝根,有很多厂家生产,老百姓只喜欢用广州白云山生产的,其他厂家的不认,这就会造成一部分百姓宁愿去大医院买。
最近几年,也有不少大医院专家来帮扶他们,经常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等,但是问题是,医生有自己开药的习惯,他会开他们医院里的常用药,但是很多药,效果一样但厂家不一样,如此一来,老百姓也不认账。
随后,他举了个例子,“在很多医院,高血压患者常用的药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但在我们这里的替代药品是硝苯地平缓释片,患者已经习惯用大医院大夫开出的药了,政府说让高血压患者留基层,可是病人不愿意,你怎么办?”
因此,他盼望,中心里的药物能够增加一些,至少很多常见病的药能和上面医院里对接上。
人才
“我们也喜欢高学历的医生,可人家不愿意来呀。”卢德刚说,本来今年,上级政府给他们派了3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但是最后因为编制不能解决,3人没有一人到位。
纠结:转上容易转下难,利益纠葛咋摆平
走访中,记者发现,王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遭遇并不是个例,河南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或多或少面临类似的困境和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