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关乎千家万户的生活,获取基本的医疗服务,也是一项基本的人权。而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医疗费用过高、医保待遇不公、因病致贫、医患矛盾等许多问题,在不断地刺痛着公众的神经,医疗改革有理由得到更充分深入的讨论。
近期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访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就中国医改的现状和方向充分阐述了他的看法。在刘国恩看来,中国一方面应当完善和整合医疗筹资体系,另一方面要改革医疗服务体系,改变医疗资源分配“倒三角”状况,解放医生,鼓励社会办医,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在此基础上切实降低民众医疗负担,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记者:2015年对于中国医疗改革进程有何意义?应该如何从全球的角度来历史地理解?
刘国恩:中国的医改从2009年国务院医改方案出台算起到现在,已是第六个年头了。在2015年再系统讨论一下中国医改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是很有意义,因为2015年是很特殊的一年,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收官之年。2000年通过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有八项内容,其中三项是关于医疗卫生和人类健康的,今年是完成目标的最后一年。既是总结的一年,也是联合国为未来15年新的发展议程进行规划的起始之年。
联合国提出,让各国元首在9月25日表决下一个15年的发展议程,其中就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第三项就是2030年在全球达成一个人人享有健康的具体指标。正好,中国也是在今年出台了相关的规划。中国“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2020年。“十三五”将有关健康的发展目标定义为“健康中国”。所以我们把2020年的“健康中国”目标,理解为中国响应全球2030年发展议程的具体行动。而且中国更加雄心勃勃,在2020年就要实现一些国家2030年才能达到的目标。所以无论从中国还是世界的发展议程来看,今年都是非常关键的一年。
记者:中国医改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论,如何看待医改思路的分歧?
刘国恩:其实,就医疗体制改革大的方向而言,目标本身并没有大的分歧,那就是,要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可行的、可持续的、可及的、有效的公平的医疗保障。医疗保障主要是通过两大平台或体系来实现的。一是筹资体系,即通过什么样的模式来支付医疗费用。二是服务体系,即应该如何通过改革和发展,使筹资体系能更好地购买或支付既可控又有效、浪费少的医疗服务。
记者:那么,医疗筹资体系的改革现状如何?
刘国恩:就筹资体系来看,这几年的发展和建设还是非常有效的。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虽然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完善,但从覆盖面上来看,改革还是比较有成效的。在医改之前,有30%-40%的国民都暴露在需要自己承担医疗费用的境况下,但几年下来,通过强有力的干预和工作推进,成效还是很显著的。医改之前中央政府财政投入在医疗卫生方面不足17%,现在超过30%。同时医疗保险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当然这也得益于技术方面的突飞猛进,如大数据、网络平台、信息化手段等等。
记者:筹资体系未来的改革重点在哪里?
刘国恩:就全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而言,目前更紧迫的工作是如何把三大医疗保险有效整合到一起。现在三大体系比较独立,由不同部门主管,整合到一起,管理起来可能更有效率。特别是现在好几亿农村居民处于流动状态,保险服务平台如不能有效整合,就将给他们带来非常大的不便。有的农村居民虽然有保险,但还得自己先垫付医疗费,要等好多个月,甚至到春节自己回家时才能报销。对很多低收入、重病家庭来说,这是很大的负担,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即使他们有保险。所以三大医保体系的整合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