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提7条建议;中国首次在最高层级邀请外国专家参与五年规划编制建议
坐在总理对面为“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建言献策的,除了3位中国经济学家,还有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世界银行和麦肯锡公司的3位外国经济学家。这是李克强总理12月7日在国家发改委主持召开座谈会的场景,也是我国首次在最高层级邀请外国专家参与五年规划编制建议。
李克强开门见山表示:“今天我们邀请国内外几名专家发表意见建议,让我们能够在编制‘十三五’规划的过程中‘开门’征求各方意见,充分集聚民智,在开放中巩固更多共识。”
我们的目的不是“增长”本身
诺贝尔经济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双料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级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发言中一口气提出7条建议。
“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真正的目标应该是中国人民福祉的提升。”他最后说,“中国推进的每一项改革都应把这一目标作为评估标准。”
“你讲得很好。”李克强总理点头称赞道,“我们的目的不是‘增长’本身,而是通过经济增长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所以我们从‘十二五’规划编制以来就一直明确,GDP要和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他同时强调,GDP增长最终不仅要促进人民收入提高,还要推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斯蒂格利茨的建议之一,是认真定义知识产权,避免“盲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导致阻碍创新。不过,第二位发言的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中国、蒙古和韩国局局长郝福满对此并不完全赞同。
“中国发展到今天,保护知识产权变得愈发重要。必须集中力量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郝福满说。
李克强总理在最后的讲话中对两位专家的“交锋”作出回应:“很有意思,两位专家对知识产权保护有不同的见解。那我们就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看在这一工作中把握什么样的分寸,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国内外企业在中国创新创造的热情。”
李克强表示,“十三五”规划在《纲要草案》之外还有若干专项规划,其中一定会有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内容。
“这也表明我们的决心:我们会进一步鼓励创新、扩大开放。”总理说。
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发言中就宏观经济政策提出建议。他说,维持一定程度的“经济刺激”很有必要,因为实现经济结构平稳转型,需要在保持“传统动力”的同时,扩大“新动力”作用范围。
李克强在回应中深入分析了当前国际经济走势和国内面临的主要矛盾。他说,中国已经成为10万亿美元体量的经济体,我们的资源难以继续支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我们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但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因为我们的结构调整需要空间。”总理说,“经济增速太高、太低,都对结构调整不利,需要找到一个合理区间,推进结构调整,支持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发展。”
“十三五”规划一定不能制定成“计划”
如何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是各位专家意见建议最集中的话题。麦肯锡公司全球资深董事华强森说,中国正在从全球创新的“吸收者”转变为“领导者”,要进一步打造更具创新性的经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提出,希望尽快改革高校、科研机构、医院等知识密集型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创新系统改革。
李克强在回应中谈起今年在全国更大范围推广中关村试点政策:过去几年,科技成果处置收益权改革、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等“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掀起了中关村创新创业的热潮。
“30多年前,中国的农村改革就是给每个人发展空间,让大家都能勤奋劳动、开展创造。”总理说,“我们已经用这样的经验解决了‘温饱’,现在同样能以这样的经验来推动全面实现‘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