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清楚的迹象显示,对于葛兰素史克这家跨国医药巨头而言,从去年7月起便深陷其中的“贿赂门”,正在演变为一场看来无法避免的司法诉讼。
5月14日,湖南省长沙市公安局发布消息,历经10个多月的侦办,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涉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单位行贿、对单位行贿等案已侦查终结,于日前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案件内外,仍有疑团待解——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为何能将真实成本仅10余元(人民币,下同)的药品,在中国卖出10倍以上的高价……
曾经深藏水下、鲜为人知的秘密,或许到了该浮出水面的时刻。
药品定价:
通过转移定价卖到10倍高价
新康泰克、芬必得、贺普丁……提起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旗下的“明星”药品,中国老百姓十分熟悉;它们在中国高昂的定价,也令人印象深刻。
以知名药品贺普丁为例,在中国的出厂价是142元,而在韩国只有18元,在加拿大不到26元,在英国不到30元。
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的药品价格为何如此之高?价格又是如何确定的?
多名涉案的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高管供述,新药进口到中国前,公司便会启动如下的“倒推计算”价格过程:
第一步:开展国内市场价格调研,“想卖多高的价格就定多高的价格”。
第二步:将价格报给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财务部。
第三步: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将定价需求报给GSK总部的TP中心(全球价格转移中心),计算出成本价和在中国进口的口岸价。
第四步:TP中心认可后,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按照总部计算的口岸价进口药品。
第五步:药品进口后,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单独定价。
“这一过程也叫转移定价。”犯罪嫌疑人之一、原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副总裁兼疫苗部总经理陈洪波说,这是跨国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种主要方法。在原产国分公司把要赚的利润确定好,把确定后的(原产国)零售价作为销往另一个国家分公司的成本价。在这个基础上,再实行一套价格策略,确保在另一个国家能够盈利。
以贺普丁为例,经核查,2012年,贺普丁真实成本为15.7元,转移定价后到中国工厂的口岸价是73元,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出厂价(不含税)为142元,经物价部门核准的最高零售价为207元。
贿赂医生:
认钱就给钱,认学术就给机会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贵得离谱的药品怎么能打开中国的市场,甚至坐上行业老大的位置?
李某是此次被移送审查起诉的46名犯罪嫌疑人之一。身为湖南某市级医院肝病中心副主任医师的他,涉嫌非法收受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医药代表谭某送达的现金数万元以及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提供的免费旅游。
据李某供述,从2012年3月起,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为了刺激贺普丁的销量,每开出一盒给他20元,每增加一名病例入组(给一名新病人开贺普丁)给他100元。他每月可以开出150到200盒,增加5到8名病例。而谭某在每次按月送钱的同时,还会递上一张“讲课单”让他签字,言明这是“讲课费”。
“有的医生回避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但希望提高自己的业内名声。这时,学术会议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另一名涉案的医药代表王某说,邀请医生参加会议的费用由公司支付,礼品由公司提供,会后的旅游也由公司埋单。她的上级主管曾经明示:“认钱就给钱,认学术就给学术机会。”
打开销路:
行贿费用占到药价的30%
在犯罪嫌疑人之一、副总裁兼人力资源部总监张国维供述,以原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总经理马克锐2009年来华掌舵为分水岭,公司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新的全球CEO上任后,总部对销售增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马克锐来中国后,也贯彻这样的政策,提出一个叫‘销售为王(sellinglead)’的口号,从利润为主变成销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