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打造健康中国”。而近日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其实“健康中国”的提出或可追溯到2012年,时任卫生部长陈竺在当年的“中国卫生论坛”上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小编根据不完全统计为大家整理了“健康中国”十大目标与当前近况,你最看好哪几条?欢迎各位投票,咱评论区见!
健康中国”提出十大目标:
1、人均预期寿命达77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3‰,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20/10万
当前:
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到2015年预计比2010年提高1岁。
2010-2014年,婴儿死亡率由13.1‰下降到8.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6.4‰下降到11.7‰,孕妇死亡率由30/10万下降到21.7/10万。
2、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
当前:
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09-2014)》指出,与5年前相比,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显著改善。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逐步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3、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减少居民疾病经济风险
当前:
目前医疗改革正在步入深水区,在2016年两会期间,“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表示要在今年基本解决省内就医异地直接结算的基础上,力争两年内实现跨省医保异地结算。
据悉,目前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已进入窗口期,相关部门正统筹考虑药品价格机制改革,研究新的医保目录制定办法。
4、控制危险因素,遏止、扭转和减少慢性病的蔓延和健康危害
当前:
正在编制的《2016-2025年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强调源头治理,全面实施多部门综合防控,整体提升区域慢性病防治的管理水平。
2016年两会委员代表提出,利用移动互联网手段进行慢病管理,让基层的医疗机构承担起慢性病的管理工作,让医疗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5、强化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降低感染性疾病危害
当前: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100%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8%县级以上医疗机构、9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法定传染病实时网络直报,平均报告时间由直报前的5天缩短为4个小时。并设立3486个国家级监测点,主动监测霍乱、流感等28种重点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及蚊、蝇、鼠、蟑等媒介生物的消长规律。
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网络,中国疾控中心流感、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脑等实验室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参比实验室。将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列入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加强登革热、麻疹、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疫情监测。
6、加强监测与监管,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当前:
习近平强调严把从农田到餐桌每一道防线,提出“4个最严”监管食品药品安全。2016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表示,要加快健全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
2015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抽检食品17万批次,比2014年增加21%,比2013年增加2倍多,2015年抽检食品合格率是96.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7、依靠科技进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重点前移、转化整合战略
当前:
提出为适应国民健康需要,需转变卫生事业发展模式,从注重疾病诊疗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实现关口前移。
国家不断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工作的投入,2014年共安排公共卫生补助资金1304亿,相当于2003年的12倍,其中中央财政安排466亿元,是2003年的47倍,为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