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初,上海市政协召开的会议上传出消息:未来上海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拟不设门诊,只接受疑难杂症病人和住院病人。尽管业内一片哗然,认为这个想法太过超前,不过仔细梳理上海的医疗现状不难发现,持续多年的“强基层”的战略,让上海的基层医疗水平领跑全国。为了那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似乎早在若干年前,上海就开始搭建了这座底座稳固的“金字塔”。
数据显示,2015年5月,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使用率平均为94.85%。毫无疑问,在大医院门诊不堪重负、分级诊疗呼声日渐高涨的当下,上海的基层医疗机构交出的成绩单,着实亮眼。
“医保基金透支”倒逼基层医改
2012年2月,上海一位市民给市委书记写信,诉说肺癌晚期的父亲被多家医院推诿的痛苦。上海医保基金统筹部分透支、靠挪用个人账户资金支撑的现状随之“浮出水面”。
医保支付是医院的“生命线”,医保基金面临捉襟见肘的窘境,大医院能做的只有收治病情较轻的病人,这样可以加快病床周转率,不仅缩短了“平均住院日”这一对大医院考核严格的指标,还能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然而,这与“大医院解决疑难重症、基层负责慢病防治”的分级诊疗设想完全背道而驰。
强基层显然成为上海破解这一难题并理顺医疗秩序的唯一出路。在2012年上海的医改方案中,随处可见对基层的重视。其中提到,突出惠民为本,预防为主,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和“打基础、管长远、可持续”的要求,上海花了大力气对医药卫生体制进行了系统设计。
“11253”模式的家庭医生制度
为了将患者留在基层,上海率先在全国推行了家庭医生制服务。按计划,上海力争到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每个家庭与一名家庭医生签约。
从2011年4月起,上海在长宁、闵行等10个区率先启动了家庭医生制度试点,当年共有13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构建,签约居民达374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末,上海有17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占申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量70%以上。
家庭医生被誉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是很多国家医疗卫生体制中重要的一环。在国际上通行的家庭医生制度下,家庭医生通过与居民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从而实行严格的首诊制度。然而,这个从国外引进的理念在刚刚进入上海时,当地人并不买账。医生敲开居民大门听到最多的是“你是谁?干什么的?”家庭医生们依靠的是居委干部和楼组长的“人脉”开展宣传。同时,家庭医生们积极为社区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免费体检等服务,签约后可享受转诊优先、费用优惠、大医院就诊绿色通道等一系列配套服务,居民们这才慢慢跟家庭医生熟络起来。
为了能把家庭医生这项工作做实,上海各区下足了功夫。其中虹口区实施的“11253”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最有特色,即:1名家庭医生配1名护士服务2500名约定居民,3组医护人员组成1个家庭医生服务单元,另派1名防保人员参与服务单元工作,互相协调,为约定居民提供全人口、全过程、全健康的家庭医生制服务。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蔡忠云介绍说,截至目前,该社区家庭医生签约率已达60%以上,这意味着拥有12.5万常住人口的社区中,有7万多人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的“标化工作量”
让医生心甘情愿的去做家庭医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上海出台一系列绩效政策进行引导。以闵行区为例,当地建立了基于工作量、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制度。
闵行区梅龙镇有33万常住人口,只有50名全科医生,在全科医生紧缺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工作?闵行区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宦红梅表示,每位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