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欧的医疗信息化公司兰博医信宣布破产,五年时间、数千万投资均成泡影。多家与该公司签订服务合同的医院,又该何去何从?
突然的死亡
3月3日上午9:30,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兰博医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博医信”)的会议室里,琪琪和同事被普华永道的工作人员告知:兰博医信公司宣布破产。那一刻,琪琪和同事们都惊呆了。
据琪琪介绍,她和同事们之前就知道公司可能会在近期结束,只是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快。2014年12月25日西方的圣诞节当天,兰博医信总裁马云鹏突然给公司同事发了一封邮件,告知自己将离职。一直到2015年1月上旬,位于芬兰的母公司Mylab的CEO和财务总监才来到中国,商讨公司的未来。“可能那个时候公司已经决定要结束在中国的业务了吧。”琪琪说。
在琪琪看来,公司在中国毕竟还有三四十家客户,有一些客户的合同尚未到期,有的甚至签到了2017年,公司最可能的做法是留一部分人继续做客户的维护工作,直至合同结束。但没想到的是,春节过后刚刚上班,就等来了公司破产的消息。
在中国,兰博医信并不算是一家知名度很高的公司,但是在芬兰,这家专注于医疗检验信息化(LIS)服务的公司可谓“战绩”卓著:芬兰85%以上的检验信息化市场份额由该公司占据,成立28来,从未流失过一个客户。
2010年1月,Mylab高调进入中国。在当时由兰博医信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中芬医疗信息化合作高峰论坛”上,时任芬兰驻华大使出席会议并讲话,中方出席活动的有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时任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丛玉隆、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奠基人李包罗等业内一众大佬。时任兰博医信总裁付淑薇意气风发:“我们长期的规划是,将以中国为全球开发中心,力争开发更多与临床诊断有关的医疗产品,全力帮助推动中国区域医疗建设。”
五年之后,兰博医信在中国有客户近40家,涵盖不同类型的医院,包括50%的在京部队医院。
对于兰博医信的产品,客户普遍给予了积极的反馈。一家三甲医院的信息科主任张东告诉记者:“我觉得兰博医信的系统更先进,技术也更新颖。不管是速度还是功能,检验科反映都挺好的。”
很显然,兰博医信的产品性能是没有问题的,那又是什么问题导致了公司的破产呢?
水土不服
2009年,Mylab通过收购一家叫仰德思特的公司进入中国。次年,因人事变动,当时还是副总的马云鹏被临危授命,直接被提拨为总裁,一直到2014年底离职。
马云鹏是在美国读的大学,曾在美国从事IT行业十多年。其海归背景被业界认为“对国内商业环境不熟悉”,这一点,可以从兰博医信的医院客户那里得到佐证。
蓬莱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荆永正早在2006年就和兰博医信公司的前身打上了交道,公司的第一套软件就是和他当时所在的蓬莱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一起设计开发的。2011年,蓬莱二院启动区域检验项目,采用的正是兰博医信的LIS产品。2011-2013年,这家一甲医院的业务收入从1000万元左右增长到了3600多万元,这与区域检验项目的上马有直接关系。
也正因为有如此的渊源,让荆永正对兰博医信的遭遇感慨不已,他对该公司的产品非常信任,但是“有些时候,并不是以产品质量来说话”,他觉得兰博医信“不太了解中国国情”。
据一位接近兰博医信的业内人士陈强介绍,兰博医信成立之后,业务一直不见起色,芬兰总部给了马云鹏很大的压力,后者便开始进行人事调整,想办法开拓业务,但“自己的销售渠道没有建立起来,生意仍然不见起色”。
陈强预测,Mylab进入中国五年来,每年的亏损额可能都是千万级的。而他们的营业额,或许只够支付他们办公室的租金。
但毕竟公司已经运营了五年,积累了一定的客户,在这种情况下突然宣布公司破产,退出中国,着实让业界瞠目。陈强猜测,可能是兰博医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