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中药企业积极探索走出去的道路,从传统市场到欧美市场,从边缘食品到跻身药品,从产品输出到文化传播,加速着中药走向世界的步伐。然而,由于面临着文化差异、技术法规、人为排挤、劣药冲击等重重障碍,中药产业走出国门步履维艰。业内人士强烈呼吁,应由国家整体包装营销推广中药,主动自建世界标准,并积极输出传播中医药文化,从而尽快改变中药企业在海外市场散兵游俑、势单力薄的被动局面。
药企试水国际掘金 市场显示三大信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国力强盛及全球对健康保健的日益重视,中药在世界上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我国部分中药企业积极探索,主动出击,进军国际市场,显现出几大积极信号。
一是从传统市场向欧美市场挺进。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该公司一年的海外销售收入占全国中成药制剂出口的1/3,如今天士力不仅挺进了海外20多个国家,还正在谋划在南非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而且更让人振奋的是,该公司生产的治疗心血管病的复方丹参滴丸正在通过美国FDA二期认证。
二是从边缘食品向跻身药品跨越。广州奇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再造丸对治疗中风后遗症有显著疗效,该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就着手高起点地开拓海外市场,坚持力争以药品的合法身份进入海外市场,1999年进军俄罗斯,获得药品永久性注册身份。到目前为止,该单一品种药品已为奇星药业带来3亿元的销售额,撑起了企业1/10的收入来源。
三是从产品输出向文化传播推进。近年来,中药企业走出去已不再局限于单一药品出口,而是更加注重由产品-渠道-生产-研发-文化链式输出。北京同仁堂集团连续5年蝉联中成药出口全国第一,它走出去遵循的就是这条路径。如今,同仁堂正致力于将中医药文化输出去,他们在海外门店推广医生坐诊的模式,在国外城市社区进行养生讲座,并与孔子学院进行合作。
药企海外散兵作战 出口面临四大障碍
调研发现,虽然中药出口实现了诸多可喜的突破,但整体仍是散兵作战、势单力薄的状态,面临着重重障碍。
首先是文化差异的障碍。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赖小平指出,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中药走出去最大的障碍,如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复合配方,西医则注重定向锁定、集中治疗;西药注重量化研究,中药则不能清晰地说明组分构成等。这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中药文化很难得到理解和应用,中药在海外长期徘徊在边缘状态,难以进入主流市场。
其次是技术法规的障碍。中药成分复杂,不像西药容易鉴定,国外对中药的进口都有严格的质检标准,有的甚至近乎苛刻,很多国家对中药成分有很多禁忌,各种技术法规层出不穷,往往成为我国中药出口的盲区。据统计,2010年中国对欧盟中成药出口金额为1252.38万美元,同比增长仅为15%,远低于前几年中国对欧盟中成药出口额年均25%的增长幅度。另外,近年来,国际上对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要求愈加严格,也对中药出口造成了较大障碍。
第三是人为排挤的障碍。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阻碍中药出口。由于历史传统,日本、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也是较大的传统医药市场,他们凭借科技和资金的优势,积极开发中成药,抢占国际市场。而一旦我国大陆出口中药在某个市场威胁到他们的地位时,他们会成为人为排挤中药的很大阻力。
第四是劣药冲击的障碍。近年来,一些假冒伪劣的“山寨中药”蒙混出口,不仅质量低下,而且价格低廉,“萝卜干被卖成人参”,极大损害了中药形象,也影响了国家的海外形象。天津天士力国际营销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标指出,中药出口实行“落地式管理”,导致部分中药出口质量无人把关,出口质量良莠不齐,不仅挤占了合格中药的市场,而且还损坏了中药名誉。如尼日利亚当地政府就强烈反映,因为实行落地式管理,许多劣质中药也涌了进来,可当地也没有完善的中药检测机构,无法鉴别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