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基本药物及医疗器械电子挂牌交易在重庆药品交易所鸣锣开市—这标志着作为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第三方医药全流程电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重庆药品交易所(简称“重庆药交所”)在历经1年多的破冰之旅后宣告建成。
这也意味着,从此以后,重庆所有公立医院采购药品、医疗器械及相关医用产品,一律通过重庆药交所这个平台,与药厂直接交易。
重庆建立药交所,在全国尚属首创。重庆市长黄奇帆表示,作为重庆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这一平台的建立,意在破解药品流通领域的体制困局,破除药品多级代理、环环加价的传统弊端,阻击药品流通中的灰色交易。
重庆药交所已引发各方关注,中央有关部委到各省市、各行业,以及专家学者,他们纷纷派员前往考察,希望“重庆经验”具有普适的推广价值。
重庆的医改创举
重庆药交所是重庆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副厅(局)级事业单位,成立于2010年3月31日,同年12月29日开始正式运营。
事实上,重庆成立药交所的首倡者是该市现任市长黄奇帆,黄因深谙资本运作,被誉为“金融市长”。
2009年4月,《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确定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拉开了全国新医改序幕。同年9月25日,重庆新医改部署工作会上,该市时任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提出了建立药交所的构想。
黄奇帆希望搭建一个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第三方医药全流程电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在充分体现医药卫生事业公益性的情况下,运用市场杠杆,探索医药流通体制改革。
随后,这一构想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肯定。同年11月,黄奇帆主持重庆市政府专题会议成立专门班子,启动药交所的筹建。
建立药品交易所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也是一项创举。重庆药交所董事长刘高清透露,筹建重庆药交所的半年时间里,筹建者们在国内外频频考察,包括欧盟、国内各省市的药品招标采购,以及商品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等,“所有商品交易所,老百姓期望它的价格是往上走的,股票越高越好,但药品交易所从诞生时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控制药价逐步向下、趋向合理,如果药价越高越好就麻烦,它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基础”。
因此,严密、系统的制度设计十分重要。重庆药品交易所披露的信息显示,该所已建成了信息、交易、交收、结算四大服务系统,药品交易方式采用的是电子挂牌交易。整个药品交易全过程通过网络进行,流程分为“会员管理、交易管理、交收管理、结算管理、评价管理”五个环节,以期挤掉药品流通环节层层加价的“水分”。
重庆药交所启用了会员制,生产企业为卖方会员,医疗机构为买方会员,经营企业为配送会员,三方均须在交易平台进行网上申报注册。
该所出台的交易试行细则规定,卖方和买方会员在重庆药交所电子交易平台签订电子购销合同,共同选定配送企业完成配送交收,会员通过交易所与银行组建的结算中心在规定的60天内结清货款。
重庆市政府文件规定:“全市范围内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必须进入重庆药品交易所进行药品、医疗器械及相关医用产品采购,不得通过其他途径采购”。这意味着,重庆所有的公立医院采购都必须进入此交易体系。
2010年12月29日,重庆药交所启动非基本药物交易,2011年12月29日交易的品种扩展至基本药物和医疗器械。
重庆药交所的交易对象方面规定为,该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进入重庆药品交易所进行采购。同时鼓励部队医院、民营医院、个体诊所、零售药店进入重庆药交所进行采购。
此外,待交易量达到一定程度后,重庆药交所将发布药品价格指数信息,逐步建立药品价格发现机制和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斩断黑色利益链
重庆将医改的突破点,设定在医药流通体制改革上,基于中国的现实:医药流通市场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输送的黑色链条,其中“多级代理,层层加价”的传统医药流通秩序是造成药价高、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