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开始的过山车行情,严重暴露了我国中药材行业根基薄弱,一遇波动市场就千疮百孔的现状。面对这种局面,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中药材行业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尽快搭建适合市场自身发展的新体系,促使行业由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加速转型步入市场成熟阶段。在政策和市场合力下,2012年国内中药材市场主线运行清晰,整体呈现“调整”、“平稳”两大特点。
其一,“调整”贯穿了2012年市场主体经营的全过程,上至成药企业生产动能的调减,下至产地农户的种植积极性都受到其影响;其二,“平稳”更多地体现在行业的中上游环节,稳定药材价格,保证药农的收入,结合当前产业环境,合理调配市场资源,确保市场在平稳中过渡。
2012年是实施中医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在各方努力下,中药材产业新的支撑体系已初露端倪,特别是在资源保障、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和打造服务支撑平台方面效果显著。新的改变令业界欣喜,但在转型期间民众日益增长的诉求与薄弱的行业发展水平之间矛盾依然突出,暴露出的诸多深层次问题更值得行业思考。但无论如何,“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行业改革升级已刻不容缓,只有从当前生产力发展阶段,从当前市场真实现状着手,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才能从根本上净化、规范行业,全面提升行业,迎接全球健康经济时代的来临。
2012:调整主线下亮点依旧
2012年综合200指数呈现区间震荡走势,截至报告日(2012年12月24日)指数报收于2,400.59点,与2011年同期相比,上涨了7.076%。2012年综合200指数前3个季度都保持在2200~2350点震荡运行。时至7、8月秋季药材集中产新期以后,各分类板块指数也大幅回调,多数药材价格跌幅过半,前两年累积的泡沫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市场在低迷中逐渐恢复生机,开始有板块出现走稳迹象。国庆后,西北品种的突然爆发给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在“西北热”的带领下,市场热点效应齐发,一举突破2300点大关,走出了区间通道,形成了全年第一次有效反弹。进入冬季后,药市步入走销旺季,短期内,指数还能受到一定支撑,后市还有上行空间,但这并不代表市场就此出现拐点,因为多数品种仍然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短期内还无法彻底修正,预计明年药市主基调仍然以调整为主。
刚性需求增加
中药版块走高
中药材需求刚性增长受益于三大因素,一是全球健康经济时代来临,天然、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二是民众收入水平提高,国内有效需求稳步增长;三是政策推动,例如医保体系的不断完善、对西药抗菌素的限量使用等。据网上数据显示,近三年同期指标中,中药材板块单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17.60%,遥遥领先于其他医药行业。其中,天士力、同仁堂、云南白药等行业巨头在2012年经济环境回落的情况下,均实现了较高的企业收入;而据中药材天地网统计,2012年800家核心产地合作社、供应商销售平均增长率高达32%以上。
价格整体下滑
波动幅度趋稳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中药材市场进入下行通道。2012年国内中药材市场行情继续下调,各类指数板块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与2011年7月最高点相比,超过50%的品种价格几乎腰斩。同时,一方面由于前两年价格涨幅过大,泡沫尚未挤干;另一方面虽然多数品种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部分品种甚至已经烂市场,但因产地药农对市场预警反应滞后,扩种热情不减。故预计明年新货一上市,市场将面临更大压力,价格继续调整将无可避免。
与2011年相比,2012年的价格波动幅度明显趋缓。据2011年数期监测报告显示,中药材年波动幅度大多集中在20%~50%;而2012年中药材监测报告显示,全年的品种波动幅度多集中在5%~20%之间,与2011年的行情剧烈波动比较,2012年市场行情相对稳定。
产业规模化提高
“马太效应”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