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会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此前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在讲话中将分级诊疗作为待推进的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首。推进分级诊疗上升到了医改的新高度。
作为国家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厦门从2012年起,将推行分级诊疗作为综合医改突破口。4年时间,“厦门模式”日趋成熟,由此带动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公立医院财政补偿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综合医改内容,也直接影响了国务院的医改决策。
仅2015年,其他省市就有近百个调研团队到厦门学习。目前,潍坊、呼和浩特、莆田、漳州等地已开始复制推广厦门市分级诊疗的经验。
厦门在推行分级诊疗之前,曾针对基层百姓的医疗服务需求做过深入、细致、长期的调研,这也是厦门能建立实用且具有针对性的机制的前提。
机制的建立使得分级诊疗的推动顺畅自然,不存在美国、英国强制分级诊疗的问题。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副司长姚建红透露,厦门在分级诊疗上的“柔性引导”对国家的医改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去年9月,正是在厦门确立了“柔性引导”原则后,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确立了基层首诊的“自愿”原则。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市医改研究专家王虎峰表示,将分级诊疗机械地理解为“让老百姓到基层看病”是错误的,厦门的实践证明,真正的分级诊疗是为患者提供有管理的、连续的医疗服务。
不同等级医院差别化补偿
分级诊疗的关键在于“大医院放得开、基层接得住、病人愿意去。”
公立三级医院主要应该提供危急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但由于投入不足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尚未到位等问题,通过“多看病人”维持生存还是大医院主要的发展模式。如果病人分流到基层会影响公立三级医院的收入,分级诊疗势必难以彻底推行。
而在基层缺医少药、诊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病人很难自然流向基层。
厦门市卫计委主任杨叔禹介绍,为了解决基层服务能力问题,提升基层对病人的吸引力,厦门市财政投入2亿多元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改造和设备配置工程。
厦门目前已经按每所200平方米标准完成全市280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2015年市发改委等部门又依据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出台《厦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为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留出空间。
除了硬件建设,厦门市还打破了基层机构只能配备基本药物的限制,在医保的支持下,在药品配备上做到“上下一边齐”,争取让病人在家门口就能取到自己需要的药。
在医保报销比例上,三级医院的自付比例为30%,而基层机构仅为7%。
此外,厦门还允许基层医疗机构开具4到8周的长处方,免去病患颠簸之苦,使其更乐于到基层就诊。
厦门市财政局社保处处长王南榕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厦门岛内的基层医疗机构是院办院管,对全市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一年约在1亿元左右,其中包括人员经费和设备购置等。
王南榕还告诉记者,由于实施差别化的投入机制,基层医疗机构有相应的医疗设备配备标准,标准内支出由财政解决,标准外支出则由基层机构的医疗收入解决。
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行经费给予全额保障,随之而来的是低效问题。为此,厦门市财政和卫计委专门出台激励绩效考核政策,明确基层机构在全额绩效工资的基础上的激励奖励办法。考核指标由卫计委主导制定,考核工作也由卫计委执行,激励发放办法由财政审核。
基层有能力承接病人了,怎样才能让大医院放得开?
厦门已经建立与分级诊疗改革相适配的财政补偿机制,并通过1157项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医保支付制度的变革等举措倒逼和撬动公立医院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