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已然成为跨国企业的掘金场,而且,外资还在不断进入。与之相对应的是,缺乏雄厚资金与技术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在孝散、乱的行业现状下,如何突围成为最紧要的事情。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涉及的)产品附加值越来越高,2004、2005年开始,这种趋势特别明显。而且跨国企业正在不断将生产研发的一部分移到中国,基于这种大环境,国内公司要有好的发展,必须进行重大改变。”康辉控股(中国)公司首席执行官杨利波在DeviceChina2012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上表示。
国内市场失守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医疗器械分配额很低,仅为5.46美元,这与美国的309.77美元、日本的111.53美元、欧洲的122.59美元相比,相去甚远。同时,我国70%的在用医疗器械设备是上世纪80年代前的产品,医疗器械产业产值仅为制药产业的五分之一。
“CT、MI、核磁共振,在这个行当里面我们几乎没有国产的产品,基本上被进口的产品垄断。”江苏省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王捷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除了输出产品,跨国公司还通过收购国内企业来获得本土市场份额,并在中国成立总部和研究中心,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常今年8月,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之一美敦力刚在上海成立除欧洲和美国外第一家创新中心,美敦力表示,创新中心的成立体现了公司“本土化”的决心。
杨利波表示,通过对跨国公司的分析,最后真正在中国有强大竞争力的就是充分本土化的跨国公司。
软银中国主管合伙人华平说,医疗器械行业有两个特点让企业很“纠结”。一是医疗器械行业壁垒很高,但规模往往不大,利润却又很高;二是投资回报周期长,从投入到退出的可预见性是一大问题。
高利润往往伴随着高风险,高额的投入与较长的回报周期让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CEO刘毓文认为,医疗器械跟制药行业还有区别。“医疗器械不像做药,有一期、二期、三期到临床的过程,周期相对短一些,但问题是竞争也会更激烈,而且需要有持续研发创新的能力。”
“走出去”难
在本土市场的压力下,一些国内企业转向国外市场寻求突围机会。
不过,“走出去”并不容易。“让欧洲说出中国企业质量没问题还很难”,这是很多寻求海外机会的企业家共同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