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记者独家获悉,酝酿已久的国家医保谈判首批名单拟在本周正式公布——历经半年的艰难谈判过程,最终入围的四家制药企业覆盖了跨国制药公司和本土创新药公司,而肿瘤药大幅度降价或将成为这一首次亮相制度的最大看点。
肿瘤药:最高降价50%
如无意外,酝酿已久的国家医保谈判首批名单将在本周正式对外公布。
“最后关头,有一家肿瘤药(企业)还是退了出来,最终公布的入围品种很可能变成了4个。”18日,有不愿具名的接近国家医保谈判方面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
按照第一财经此前独家确认的消息,首批国家药价谈判5个品种分别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埃克替尼,以及治疗慢性乙肝的韦瑞德(GSK)和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来那度胺;涉及制药企业分别为英国阿斯利康、瑞士罗氏制药、浙江贝达、英国葛兰素史克和美国新基制药。
由于卫计委牵头16个部门的国家“采购”方与五家制药企业分别谈判划定规则,最终呈现的标准和企业“降价”方式并不统一。
“从去年就开始谈(判)了,根据企业自身品种能够接受的方式和降价幅度来一家一家地谈,协议也是一家一家的签。”前述消息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每一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价原则,跨国公司还需要维持全球的价格体系稳定,这是个并不太容易的过程。”
今年3月,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曾公开表示,国家卫计委选取了5个左右涉及癌症治疗及重大疾病治疗的药品,作为谈判试点,通过谈判,价格比较贵的专利药、进口药药价降幅可达50%以上。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马晓伟进一步表示,药品谈判成功以后,卫计委将考虑纳入相关的药品报销目录,使药价得到降低。同时,全国推行大病保险后,要对二十几种疾病进一步给予补偿;在谈判降价的同时,卫计委也注意在国内对仿制药的研发、国产化。
但原本计划在3月全国“两会”后公布的名单,因为突发的疫苗安全事件被耽搁下来,延宕至现在。
由于医保的国家付费机制,作为药价谈判最核心的医保价格谈判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药价改革的核心突破点——而在这个最敏感、企业也最重视的医保领域,药价谈判将被如何应用,也毫无疑问地成为后续药价谈判在全国范围推行的风向标。
公开资料显示,根据国际经验,药品价格的参考依据主要是药物经济学评估、内部价格参考、外部价格(国外价格)参考。
而药品价格谈判的准则各个国家相差不大,以较为系统的意大利为例,大致包括:对疗效欠佳的药品分析其成本效益、对可替代的药品对比其风险效益、对功效相同的药品对比其每天治疗成本、评估国民医疗保健体系的经济影响、评估新药品的市场份额、欧洲国家的价格和消费数据等。
“第一批选的几个品种针对的疾病,肺癌、慢性乙肝都是目前国内比较高发而且用药负担比较重的,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我们希望能够从公众感受最明显的品种和疾病上减轻他们的负担。”前述人士向第一财经表示。
据统计,现阶段我国肺癌发病率每年增长26.9%,肺癌已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预计到2025年,我国肺癌病人将达到100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而一项针对三级专科医院住院肺癌患者的经济负担研究显示,患者年人均总费用约为15万元。
2015年,在千名白血病患者联名信和舆论压力下,被称为国内“抗癌药代购第一人”的陆勇被撤销起诉,此前,他曾因帮助病友从印度代购仿制药涉嫌销售假药被湖南沅江检察院起诉,被关在看守所117天。
而由此事件,重症患者的“天价救命药”再度成为话题中心。
在目前的癌症治疗中,靶向药物是主要且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肺癌晚期病人来说,如果不做靶向治疗,常规的化疗放疗能够存活一年左右;而使用靶向治疗后,能够延续三四年的寿命。
然而,由于研发成本持续走高,目前常规肺癌靶向药物非常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