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其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往研究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相关标志。近年来,随着对血管病理生理学和内皮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以及新的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发现许多脑缺血事件实际上源自易损性斑块。
一、易损斑块的概念及诊断标准
易损性斑块的病理学特征已达成共识,包括大的非均一性坏死脂质核心(>斑块体积的40%)、纤维帽较薄、斑块内巨噬细胞浸润和斑块表面不规则,血管正向重构、斑块内出血、血流严重紊乱、溃疡和异常斑块运动则诱发和加重了斑块的不稳定性。2003年发表的一份国际共识提出了易损斑块的定义,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描述:①活动性炎症(单核或巨噬细胞有时伴T淋巴细胞浸润;②薄纤维帽(厚度<65μm)伴大的脂核(脂质成分>40%);③内皮细胞剥脱伴表面有血小板聚集;④有裂隙或受损伤的斑块;⑤严重狭窄>90%。次要标准:①表面钙化性结节;②黄色反光;③斑块内出血;④内皮细胞功能障碍;⑤扩张性(正性)重塑。主要标准中一项或多项并存可以认为患者发生临床事件的危险性高。
二、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因素及发生机制
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过程中,平滑肌细胞产生稳定斑块的细胞外基质成分,促进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使胶原连接组织产生增加,提高斑块硬度和纤维帽厚度,促进斑块稳定;纤维帽变薄、炎症细胞浸润、脂质含量增高及斑块内出血等均与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
1、局部炎症反应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增强可使斑块表面纤维帽变薄,增加斑块不稳定性,导致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在理化及生物等因素刺激下,内皮细胞活化,其表面黏附因子及化学趋化因子表达增加,使血液中的脂类物质透过血管内皮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在内皮细胞下聚集,形成泡沫细胞。这一过程使得胆固醇酯的聚集易化,进一步导致脂质核心增大,纤维帽变薄甚至破裂,形成易损斑块。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破裂的斑块含有较多的炎性细胞,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也有一部分激活的T细胞和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可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活化后的MMP可降解除多糖以外的全部细胞外基质,使纤维帽变薄,促进斑块不稳定性发展。活化的T细胞可以促进斑块内单核巨噬细胞增殖、活化,并分泌γ-干扰素(IFN-γ),抑制平滑肌细胞(SMC)增殖,促进其坏死或凋亡,导致基质合成减少,并产生无法修复的基质损伤,从而削弱斑块纤维帽的稳定性。
参与炎症细胞聚集和活化的有血管紧张素Ⅱ活性的增强、升高的动脉血压以及免疫激活等因素。同时高血糖、高血脂、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感染等因素也可导致炎性细胞在斑块内聚集。
2、脂质代谢异常
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以其天然和氧化形式被巨噬细胞所摄取,转变为泡沫细胞沉积于血管内膜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ox-LDL是 LDL的一种活性形式,可增强单核细胞的黏附、诱导单核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并降低巨噬细胞的移动性,存在于炎症部位的ox-LDL更容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ox-LDL是高度炎症性和细胞毒性物质,能够诱导巨噬细胞、血小板等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内膜增厚及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对凝血、抗凝血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脂蛋白(Lp)可通过发动及维持动脉壁炎症反应促进斑块的发展。岩本(Iwamoto)等研究发现,Lp是老年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及继发的血管栓塞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3、与炎症有关的因子
C- 反应蛋白(CRP)作为炎症过程中最具标志性的因子,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极具敏感性的检测指标。CRP可能通过3个方面直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①对斑块内脂核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