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共4154字,分3页,当前第3页,快速翻页: |
3.粥样硬化斑块表面不规则。研究发现,校正管腔狭窄程度和斑块厚度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不规则仍然可使缺血性卒中风险增高近3倍,表明其为缺血性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经超声检查明确的斑块表面不规则有助于筛查中、高危个体。
4.斑块脱落。粥样硬化斑块内成分的脱落可导致同侧TIA甚至脑栓塞。
四、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像学检测
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的脑缺血事件中,多数与斑块不稳定性有关。目前,对不稳定斑块的影像学检查包括无创性的B超和磁共振(MRI)检查以及有创性的血管内超声(IVUS)、光谱分析法、光学相干断层摄影术(OCT)和血管内镜等。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能减少主观差错,提高准确率。但无论何种方法,对斑块稳定性的检测都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也需要更多的临床对照研究来验证和探讨这些方法对易损性斑块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五、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动脉内膜剥脱术(CEA)、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等;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CAS)等。CEA和CAS均能有效减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但在操作过程中有出现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在药物治疗方面,任何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斑块内基质合成及减少降解的措施,均能增强斑块的稳定性,主要包括抗血小板、降压、调脂、控制血糖和抗氧化治疗等。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但部分患者可存在阿司匹林抵抗。与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可使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降低8.7%,而且具有长期效应。他汀类药物,尤其是阿托伐他汀,不仅降脂疗效确切,而且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具有缩小和稳定斑块的作用。克里斯比(Crisby)等应用普伐他汀(40mg/d)对24例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治疗3个月后发现,普伐他汀能减少颈动脉斑块内脂质、减轻脂质过氧化和抑制MMP-2合成,减少细胞死亡,增加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生成和胶原蛋白沉积,从而促进斑块稳定性。
近年还有研究发现,通心络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降低血脂水平并抑制斑块内炎症反应,增加斑块的稳定性,防止其破裂而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生理学杂志》,并被该杂志当期配发的编辑部评论称:通心络胶囊可能成为降低血脂稳定斑块的有效制剂。
目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机制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颈动脉斑块所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仍然很高。如何早期识别斑块不稳定性,制定统一的诊断标准,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