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P沉积强度与脂质沉积直接相关,在富含脂质的斑块中
CRP免疫反应最强。隆巴多(
Lombardo)等报道,
CRP>
5mg/L为复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②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纤维帽厚度的影响。布鲁克(
Bruke)等对突发冠心病死亡的患者尸检发现血液中超敏
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较高组与
hs-CRP水平较低组相比,患者血管内薄纤维帽(厚度<
150μm)的斑块数目明显增多,且易破裂。布拉施克(
Blaschke)等的研究发现
CRP能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凋亡,从而减少纤维帽的基质合成,使纤维帽变薄。③对炎症的影响。
CRP可促使巨噬细胞分泌
MMP-1,从而降解纤维帽的基质成分,削弱纤维帽厚度,使斑块脆性增加。有研究表明,
hs-CRP可作为预测斑块不稳定性的指标。
MMPs 是一类能降解细胞外基质且结构相似的蛋白酶的总称。MMP-1可使稳定致密的纤维网状结构断裂为胶原片段,MMP-2及MMP-9进一步降解胶原片段;MMP-3则可将其他MMP由酶原形式转化为活性形式,并降解构成细胞外基质的其他主要成分,从而使纤维帽变薄,促进易损斑块发展。与MMP作用相反,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作为MMP的生理抑制物,可抑制基质降解,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趋于稳定。
白细胞介素-6(IL-6)可刺激巨噬细胞产生组织因子(TF)、MMP,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加糖蛋白表达,并可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从而使动脉硬化斑块由稳定向不稳定发展。
CD40可刺激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表达和释放MMPs,并刺激内皮细胞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介导新生血管形成,从而影响斑块稳定性。有实验证明,应用抗CD40L抗体可阻断体内90%以上CD40-CD40L系统的作用,并明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和斑块破裂。
4、新生血管的形成
斑块内新生血管是仅由内皮细胞围成的管道,周围没有支撑的结缔组织、基膜及感受血流或血压的受体。活化的巨噬细胞可产生促进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导致内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新生血管主要分布在斑块的肩部和基底部,成为炎症细胞和脂质成分进入斑块的通路;此外,新生血管管壁发育不完善,基底膜不完整,故易于使斑块破裂和出血。
5、斑块不稳定性的其他相关因素
血流对斑块表面的机械冲击力一直被认为是导致斑块表面发生破裂或溃疡的因素之一,高血压则更容易使斑块处的血管发生扩张或痉挛,导致斑块变得不稳定。洛维特(Lovett)等对血压情况与斑块表面溃疡进行分析发现,脉压可能是导致斑块表面溃疡较强的独立因素。
胰岛素是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抗凋亡因子,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胰岛素活性下降而导致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增多,并促进不稳定斑块形成。
力学因素和斑块钙化程度对斑块的进展和稳定性均有重要影响。颈动脉中度狭窄(30%~70%)伴有薄纤维帽提示斑块破裂的风险增高,根据测量的纤维帽厚度和血管狭窄程度可对患者的卒中风险进行分层。血管紧张素Ⅱ可通过促进斑块内新血管形成或出血、炎症和扩张性重塑而加重斑块易损性。南达勒(Nandalur)等对102例颈动脉狭窄程度≥50%的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CTA)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钙化程度,而不是其绝对体积与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稳定性相关,有助于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无创性风险分层。金属硫蛋白(metallotbjonein)是应答组织损伤的一种抗氧化蛋白,作为局部保护因子,可受不稳定斑块的触发而过度表达。
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通过多种途径导致缺血性事件。
1.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动脉狭窄,远端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灌注不足。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卒中占缺血性卒中的15%,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年卒中发生率为13%,无症状者为l%~2%,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
2.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表面粗糙,一方面介导炎症反应,另一方面造成血液中有形成分聚集,最终导致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