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临床试验是检验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关口,临床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关乎性命,尤其重要。一些新药从研发到药品上市往往需要投入巨资,如果不把握好临床试验的重要关口,临床数据失真,往往导致上市后药效差,大大减低药品销售量,甚至退市。怎么才能提高临床试验质量?这都关系到哪些环节?
临床试验数据不被国际认可
新药上市要经过研发、药物临床试验、审批多个环节。药物临床试验是检验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步骤。我国有健全的药品临床试验法律法规,已经出台了《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药物临床试验生物样本分析试验室管理指南(试行)》等法规和相关指导原则实施临床试验。中国现行的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来源于欧、美、日共同发起的国际标准ich-gcp,在基本原则和大多数的实施细则上基本一致。但中国注重加强临床研究的批准权和管理权的集中控制,即批准研究在制度上要求较高。
按理说,这个体系比较完备,如果各方履行好各自职责,是比较严谨规范的。而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的临床试验数据不被国际广泛认可,临床试验质量不尽人意。2012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查了134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其中38家需要整改,占总数的28.5%。其中,问题较严重的23家由国家局跟踪其整改情况,另外15家由省局跟踪其整改情况。
临床试验数据缘何失真
我国拥有严格的药物临床试验规范和准入规程,但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数据失真。为什么造成这种情况?该怎么做才能保障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真实可靠?北京经纬传奇公司总经理蔡绪柳表示,“在严格的法规之下,执行环节被打了折扣。和美国相比,我国药品审评中心人员编制少,审评项目多,临床研究各个环节不能有效衔接,且可依赖的“数据”有限,导致我国药品审评机制和美国不同,我国的药品评审是桶状,能进的基本都能出,而美国fda的药品评审是漏斗型,宽进严出,美国fda新药上市前把控得非常严格,我国临床试验数据中推理得来的多,造成部分失真”。
一个新药临床研究,即使方案设计再完美,试验结果再漂亮,如果研究流程存在问题,一切数据都没有意义。绿叶制药集团研发副总裁李又欣表示,在美国,一个药品上市前往往要做好几次甚至几十次二期、三期临床试验,在不同情况下检验药品的安全和有效,而在我国,只做一次二期、三期临床试验就上市了,企业很少主动再依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设计多次临床试验。
近两年,绿叶制药有几个药品申请美国fda的认证,有的药品同时在美国和中国做临床试验,相比之下,中国的临床试验更需认真和严格。“只有临床试验数据可靠,企业才能放心,”药品审评中心主任张培培在10月22日“创新、安全、责任”第一届临床研究质量(过程控制)学术研讨会上表示,几年前,如果召开这样的会议,不会有这么多的企业家对临床试验数据的真实性感兴趣,但今天,这个话题引起这么多讨论与关注,说明我们的药企重视创新,正在进步。”
循证医学的研究建立在临床试验数据基础上,如果临床试验数据不真实,科学可能仅是空中楼阁。实行临床研究过程质量管理,提升中国药物临床试验水平,加强临床数据真实性已经迫在眉睫。业内人士分析,临床试验数据失真的根源不在于药厂急于求成,不在于cro不负责任,不在于医生太忙没时间学习gcp,主要原因是链条松,缺乏监管,追根究底是各个链条责任人的“失责”。
第三方稽查公司做“监理”
临床研究过程监管的缺失,会让新药投资止步不前,会让医药企业盲目推广,会让审评中心“无据可依”,会让中国的医药科学成为没有价值的垃圾。为了提高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一方面要努力打造一支充满创新意识、熟悉国际发展动态、掌握国内外规范要求的高水平研究者团队,强化制度建设,强化临床试验机构硬件建设,大力扶植和促进民族医药创新。另一方面,要创新监管机制,全面提高监管水平。